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, 2013的博文

九十周年特刊献辞之二

温州人的精神 民间有一句话 “互联网到不了的地方都有温州人的足迹”。 确实的, 温州人开拓市场的能力与精神是举世闻名的。从宋朝至今, 温州人已经从骨子里具备了一种特殊的商业文化底蕴 , 推动着温州人的创业足迹,并遍布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。 温州人早期来到南洋, 凭着特有的吃苦精神, 克服了语言障碍, 生活环境的艰难, 在这里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 温州会馆自 1923 年创立以来,转眼间, 已过了第九十个年头。这些年来,会馆一直都是本地温州人聚集、结盟,扶持与团结的栋梁, 让南下的温州人都听得见一个熟悉的乡音。如今,会馆已衍化成今天的大家庭,过了许多界石的里程碑。在目前这个新纪元,全球经济趋势偏向亚洲的洪流中, 温州会馆在接下来的十年更需扮演着关键的角色, 把温州人的商业文化底蕴, 温州人的团结一心,“敢碰”, “敢拼” 的精神发扬光大, 相传于新的一代,给本地与海外的温州人创造另一个新高点。 (本会产业信托人/名誉会长张贤旺 书稿)

海外第一馆--新加坡温州会馆(转载)

  帆闯南洋温州人 创办海外“第一馆” ——访首个海外温籍侨团新加坡温州会馆 时序已是初冬,可在新加坡,炎热得无丝毫凉意。 循着白咖啡的馥香走进新加坡芽笼37巷7号,一座古朴的二层庭院式建筑出现在眼前,青砖、黛瓦、白墙、木窗,不施彩绘,本色淡雅,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。 同乡热情地迎出门来,带着同样熟悉的笑容,让人宛如回到童年祖屋。只是同乡们少小离家,如今个个都已“乡音无改鬓毛衰,儿童相见不相识”了。这里,就是已有86年历史的新加坡温州会馆。而这也是温州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民间组织。 11月16日,记者在这间会馆,见到了一批当年只身闯南洋的温州人和他们的后裔。 【 第一代人】 一把斧子一个铁锤下南洋   “父辈们什么都没有,就提着一个工具箱过来了,里面是一把斧子、一个铁锤……”说起闯南洋的历史,现任温州会馆会长陈冠亨笑言。 这段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。据称,当时三名来自温州永嘉的木匠南渡到新加坡谋生,相继而来的温州人日益增多,至1915年已有90余人。 早年下南洋的温州人,无法与当地的英国移民厅官员讲清楚籍贯,只好说是上海人。由于他们大多数在上海学过手艺,因此他们开设的木器家具店也挂上了上海木器的招牌。 “当时生活条件困难,谋生不易,于是常有大小冲突发生在同乡之间或与外省人之间。需要有人出面调停。”陈冠亨说,德高望重的乡贤陈岳书先生就常出面调停此类纠纷。1923年,为寻求同乡的团结与互助,及谋求同乡的福利,金天放、陈岳书等人发起创办了“温州同乡会”。同乡会于1931年易名为“温州会馆”。据市侨办统计资料显示,这是温州人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温州籍侨团。 会馆最初设立于新加坡惹兰勿刹150号,1931年迁至华丁路20号楼上。 那时,很多南来的温州木工到了结婚的年龄,回返家乡结婚育子。1956年之前,殖民地政府允许本地人申请,让在中国的妻子和年幼孩子来新加坡团聚,很多温州孩子便跟着母亲南来。他们长大后,多数跟着父亲学做木工。 已年近花甲的会员陈延洪,当年就是这样来到新加坡的。“13岁的我跟在父亲身边,做木工十多年,直到结婚后才又去荷兰开了餐馆。”他回忆道。 于是那十年间,同乡人数激增,至1966年已有5000余人。会馆场地便捉襟见肘,此后,在大家的慷慨倾囊之下,温州会馆募捐集资购下现位于芽笼的馆址,于1971年迁移过来。

2013庆祝九十周年会庆暨鲁班先师诞庆典

  为庆祝本会90周年会庆纪念暨鲁班先师诞,今年会馆决定庆典宴会让全体会员免费出席,因此我们的请柬没寄出襟花,主要是让有意出席的会员前来会馆登记领取襟花,以便预算安排桌位。因此,敬请所有会员尽早前来报名参加,会员以外的家属朋友则须购买襟花,每朵$50/-。宴会在港湾城中心四楼【万兴楼】举办,宴会时间在中午12.00pm至3.00pm。为方便年长者,在交通方面,我们也备有巴士接载前往,不载回程,要从会馆出发的年长人士必须预先登记,敬请注意,谢谢!